高度重視新冠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
妥善應對 精準施策 千方百計保供增收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從現階段看,對城市影響遠大于農村,對社會生活影響遠大于經濟生產,對服務業影響遠大于一二產業,對非農產業影響遠大于農業產業,對畜禽業影響遠大于種植業。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范圍將加大、程度將加深。若在可預期時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將是全面的。因此,需要及時對疫情產生的負面影響加以研判,尋求對應之策,確保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溫室大棚一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是全面的
從農業上看
——對產業鏈的影響,主要是流通環節。各地實施的嚴格交通封鎖對切斷疫病傳播有重要作用,但也給農產品的運銷帶來巨大挑戰,造成滯銷難題,具體表現為:交易中斷,外銷受阻,產品積壓,儲備困難,經濟損失。山東壽光市、海南海口市等多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經出現蔬菜、水果、水產等農產品價格下跌及滯銷的問題,當季果蔬等產品受疫情影響最為突出,由于需求驟減,交易量大幅下降,導致越是豐產的種植戶損失越大。以草莓為例,春節期間本是該產品銷售旺季,但因疫情突襲,集貿市場、超市關停,跨區域產品運輸受阻,入園采摘更不可能,致使線上線下銷售量和入園采摘量都呈現斷崖式下降,加之草莓不耐儲存,不少地區草莓價格從正常年份超過20元/斤降至當下不足5元/斤,損失慘重。由于市場銷售不暢,大量農產品、畜產品、果蔬產品不能及時出售,嚴重積壓,錯過了最佳的上市時間,不僅增加了儲藏成本,而且降低了產品的新鮮度和價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產業的影響,主要是畜禽產業。封村斷路、延遲飼料廠復工、暫停活禽交易、關閉屠宰場等防疫措施導致養殖場和養殖戶的畜禽無飼料可用、仔畜雛禽無處可賣、出欄畜禽無法屠宰,養殖生產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對養雞業而言,部分養殖場由于飼料短缺急于出欄,部分養殖場的肉雞已達出欄期限被迫壓欄,肉雞供給數量遠遠大于當前屠宰數量,價格急速下跌;由于交通限制導致孵化場的雞苗無法順利銷售和運輸,部分養殖場被迫對雞苗采取填埋等極端處理措施,損失巨大。此外,2019年的豬價上漲,促使居民增加了家禽消費,雞肉價格一路走高,基于雞肉消費增長預期,很多家禽養殖企業選擇大幅擴產,疫情的不利影響進一步疊加。對養豬業而言,2019年“非洲豬瘟”等問題給我國生豬產業帶來的影響還未散去,突發的疫情讓生豬產業再遭打擊。疫情不僅迫使養豬企業的新建豬場普遍處于停工狀態,還極大影響了生豬養殖的信心,生豬補欄積極性下降,最終將阻礙生豬產能的恢復進程。——對產品的影響,主要是菜籃子產品。流通聯結供需兩端,疫情對流通的影響經過上下傳導,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菜籃子產品首當其沖。因消費恐慌心理,部分城市地區肉、蛋、奶、菜供應出現緊張,疫情嚴重地區甚至發生了哄搶現象。需求端面臨短期內緊平衡和局部地區結構性短缺,價格一度明顯上漲。農村地區有節前囤貨的習慣,疫情短期內對消費影響不大,但隨時間推移同樣會面臨供給不足。從菜籃子產品供應看,肉、蛋、奶產品受較大影響。地區封鎖道路導致物流受阻,肉蛋奶產銷區供需錯配脫節,價差擴大。由于生豬遠距離調運遭遇困難,致使主產區豬源外調減少、豬價受壓,主銷區豬源供給緊張、豬價易漲,南北方豬肉價差將明顯拉開。同樣,部分產區雞蛋收購價格已跌破成本線,但部分銷區由于供貨不足,雞蛋價格一路走高。——對時節的影響,主要是春耕。立春時節已過,各地將陸續迎來春耕。由于物流受阻,春耕農資供應不足問題成為短期矛盾。據湖南三農網發布的信息,受2019年底化肥行情下滑影響,農資經銷商、零售商普遍存貨不多,且多處于關門閉市的狀態。如果疫情持續到三月份,農資產品的物流配送不暢,將給春耕肥料供應帶來明顯影響。春耕所需的種子、農藥等農資面臨同樣問題。同時,春耕所需的勞動力、農機作業服務在供應上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一些種植大戶在春耕時節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遭遇雇工難,農事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從區域看,南方地區農業生產受疫情影響明顯要大于北方。南方地區的糧食、蔬菜、特色產品都將迎來新的生產周期,種養業均因疫情而受到波及。中長期看,疫情引發生產成本上升,后市農資價格有可能出現上漲,對農業生產形成進一步的影響。——對貿易的影響,影響出口。目前疫情對貿易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國內,表現在市場供給問題上。但如果疫情繼續擴散或者持續發展,導致其他國家采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方式對中國進出口貿易設限,勢必會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優勢農產品出口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已在部分農業企業上顯現,主打獼猴桃產業的陜西齊峰果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由于疫情原因導致出口渠道被封,獼猴桃出口貿易遭到損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國,若農產品貿易受阻也必將影響農業經濟健康運行并波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
從農村看
——農村將成為防患的重點區域。春節前,500萬人離開疫情始發地武漢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湖北省內和湖南、河南等主要省份的農村地區,農村防疫工作面臨巨大壓力。受限于知識水平和健康素養,農民的防疫意識普遍不高,疫情防控任務重、難度大、困難多。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對病毒危害與防控了解更少,而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易感染、難治療、易致死的人群。盡管村莊已通過多種手段在村民中反復強調防護常識,但由于農民平時絕少有佩戴口罩的習慣,防護宣傳也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立刻接受。同時春節習俗的慣性太大,過年串門聚會的傳統深入民心,有些村民認為“沒啥大不了的事”“這事兒都在城里,離農村遠著呢”,使得僅僅依靠倡導性的措施仍然效果不明顯。這也迫使不少農村地區在疫情進入嚴峻復雜階段后采取了斷路封村的“強招硬招”。即便如此,不少地方仍可以看到聚集聊天、打牌的“不設防”人群;有些地方的體溫監測也存在走過場現象,看到熟人就放行,沒有真正做到嚴防嚴控;有的農村隔離點對人員管控制度執行不到位,存在自由走動現象等等,任何一個細節的疏漏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當前,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現從城市向農村蔓延的趨勢,農村地區是后期防患的重點區域。
——農村的公共衛生防疫條件滿足不了防患的要求。農村防疫條件有限、防疫能力不足、防疫物資匱乏,加大了防護難度。2018年底,全國3.16萬個鄉鎮共設3.6萬個鄉鎮衛生院,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只有1.39張,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只有1.45人。全國54.2萬個行政村共設62.2萬個村衛生室,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2.32人。農村不僅在衛生資源數量上并不充分,同時在衛生資源配置結構和布局上也不合理。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整體功能較低,從衛生資源、管理體制等與其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傾向,很難滿足當前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醫療救助條件呈現明顯短板。在醫療資源、醫療技術、醫治傳染病專業人員方面,農村與大中城市相比還有巨大差距。對于一些縣城醫院,醫療救助短板明顯,隔離病房、救護設備、救護物資等捉襟見肘,專業的醫護人員更為緊缺。而到了鄉鎮村社這一層級,醫療資源更加匱乏,行政村中往往只有幾名村醫甚至只有一名村醫,“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態,疫情發生很難做出應對。——恐慌心態對鄉村治理提出挑戰。作為最基層防疫體制動員管理主體的農村干部,危機管理意識非常薄弱,在沒有上級統一部署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動力動員轄下村民展開疫情防護工作,也很難應對因斷路封村措施而引發村民對疫情的恐慌。對于已經出現確診病人、疑似病患的農村,如何平復農民群眾的恐慌情緒,遵守居家隔離的規定,對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當然,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持續中,由此決定了始發期、發展期和結束期的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需要認真觀察,分析和研判。不過,事態發展并不樂觀,需持續關注,深度反思。
二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危機管理的極端重要性
1、疫情影響一季度GDP1個百分點左右,關鍵在于二季度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2003年非典相似,其都為擴散全國的重大突發疫情,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傳染速度快,引起舉國上下高度重視。但總體而言,2003年中國剛加入WTO不久,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非典并未扭轉中國經濟強勁上升趨勢,2003年實際GDP增速仍為10%,較2002年上升0.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速影響有限。
但此次疫情也與03年非典存在一些不同點:
一、經濟新常態下風險上升。不同于03年經濟的強勁增長,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國內外需求疲軟、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等多重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需警惕疫情可能觸發的風險,如違約風險、金融風險等;
二、第三產業占比更高疫情沖擊加大。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第三產業占我國GDP的比重不斷上升,2003年第三產業比重僅為40%,2020年已上升至53%。疫情對第三產業的拖累或對經濟帶來更大沖擊。
三、疫情爆發時臨近春節使得沖擊力度與廣度加大。非典集中爆發的時點在春節復工之后,而此次新冠病毒則爆發于春節前,一方面,春運返鄉高峰使得病毒傳播范圍更廣,擴大了經濟受沖擊的范圍;另一方面,疫情擴散使得春節這一消費、旅游出行高峰變的行情冷淡,加大了沖擊的力度;此外,疫情爆發帶來的延遲開工也將對生產與投資帶來影響,從而使此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不同于非典。
因此我們在借鑒非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疫情下的新挑戰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我們認為受春節因素與疫情迅速擴散影響,疫情對一季度經濟形勢的影響不容樂觀。基準情形是使得GDP增速放緩至5%以下。首當其沖的是第三產業。三個產業加總使得一季度或比去年四季度下調1.5個百分點,同比增速約為4.6%。但是如果影響局限在一季度,那么一次性的沖擊最終都能夠逐步消化吸收。我們真正擔憂的是悲觀情形,即如果疫情短期在3月底還不能完全控制,勢必影響二季度的整體經濟。在此情況下,我們擔憂可能會出現產業鏈加速外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加速蔓延、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
(1)春節假期對疫情的放大效應或使第三產業GDP增速放緩2%以上
2003年非典短期內主要沖擊消費與第三產業。03年4月之后政府在教育、旅游、交通運輸等領域出臺了必要防疫措施,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于二季度徹底顯現,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較上一季度分別下降1.1%、1.9%和1.8%,二季度GDP下降2%至9.1%。由于第三產業多數行業具有出行與聚眾屬性,受疫情沖擊最重,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受影響較輕。第三產業中,受出行管制影響,交通運輸、住宿餐飲行業受沖擊較為明顯,但其反彈速度較快,增速拐點領先其他行業約一個季度。批發與零售行業增速在疫情爆發初期有所上升,或與居民在疫情爆發前期囤積防疫用品、日用品與食品有關,但隨后消費透支效應顯現,增速開始滑落。相比之下疫情對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沖擊相對滯后且持續時間較長。
此次疫情正值春節假期,或使第三產業GDP增速放緩2%以上,拖累GDP增速比上季度下滑1.1個百分點。短期內交運、住宿餐飲、旅游、電影等行業或受較大沖擊。春節發放旅客數量驟降。由于疫情爆發時正值春節,交通樞紐武漢封城,部分城市封鎖道路,20余個省份暫停了省級道路客運班車,眾多列車停運,航班取消。1月10日-30日)累計發送旅客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6.5%。1月29日(正月初五)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351.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83.5%。電影、旅游、餐飲行情慘淡。受防控措施影響,電影、旅游、餐飲等行業失去春節這一重要收入來源。賀歲電影全部撤檔,全國團隊游暫停;走親訪友和聚餐宴席取消,餐飲業春節儲備食材負擔加重,部分餐飲龍頭且表示現金流壓力較大,中小餐館或面臨更大壓力。
房地產投資或將繼續發揮穩定器的作用。回顧03年“非典”,房地產開發投資整體較為平穩,國房景氣指數雖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105偏高水平線以上。分類來看,住宅投資情況較為穩定,同比未見下滑,而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完成額在3、4月有一定波動,待疫情穩定后同比回升至正常水平。土地購置方面,3月同比下滑39.8個百分點至38.8%,后于4月繼續下滑至28.8%,5月同比回升至56.7%。可見疫情對供給側有一定負面影響,但房地產開發投資等方面韌性較強,疫情不能對其形成長期影響。需求方面,疫情對房地產銷售的影響雖大,但同樣難以形成長期影響。03年4月后銷售額、銷售面積同比大幅下降,為全年低點,5月疫情過后便回升至正常水平。
(2)預計第二產業一季度GDP增速將比上季度放緩0.8個百分點
節后開工時間延遲、交通受阻等將影響第二產業一季度正常生產。“非典”爆發后的第一季度對工業建筑業影響顯著。03年二季度制造業企業景氣指數明顯下滑,工業、建筑業同比下滑2%和1.7%。工業增加值3-5月連續下降三個月至13.7%。非典爆發處于春節復工之后,但此次疫情使開工時間延遲,道路封鎖與疫情監控或使交通受阻影響復工時間。若疫情繼續蔓延,各地繼續推遲復工時間,第二產業情況將不容樂觀。且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施加”,或對我國進出口造成影響從而進一步沖擊第二產業。我們預計第二產業一季度GDP增速將比上季度放緩0.8個百分點,影響GDP增速0.3個百分點左右。但若疫情繼續蔓延,各地繼續推遲復工時間,第二產業情況將不容樂觀。由此我們認為不必對復工過于恐慌,可利用大數據準確定位人群,以免影響正常的經濟生產活動,使得經濟停頓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3)第一產業一季度GDP增速或放緩0.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家禽水產養殖等行業或受影響,但整體沖擊較為有限。部分地區由于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受阻,出現蔬菜、畜禽養殖所需飼料進出困難,種畜禽無法調運,只好宰殺掩埋,損失較大。但隨著農業部等要求嚴格執行“綠色通道”制度,運輸障礙有望較快掃清。疫情對林、牧業影響較小,非典時期林、牧業2003年二季度同比雖有所下滑但仍能保持正增長,且下半年林業、牧業產能修復較快,全年同比分別為20%和12.8%。總體而言,農、林、牧、漁的修復能力很強,疫情很難對其造成長期影響。近年來,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不斷下降,2019年第一產業貢獻率為3.8%,可見農林牧漁對經濟整體的影響程度有限。我們認為第一產業一季度GDP增速或放緩0.1個百分點,影響GDP0.07個百分點。
需警惕激進政策對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沖擊。我們認為面對疫情需加強防疫力度,但不應采取過分極端的措施,尤其需要警惕各地政策層層加碼各自為政走極端。例如目前出現的道路阻斷、封路等問題,或導致物流受阻,致使農業飼料無法運送從而給第一產業帶來二次打擊。我們建議應以封人不封城思路做好疫情防控,警惕政策走極端而給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冷靜應對WHO決定,兼顧疫情防控與恢復生產,做好自己的工作
1、科學理性、管理適當,防止過猶不及
中國經濟在2019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剛剛出現企穩跡象,新冠肺炎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的經濟增長增加額外的擾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一是取決于疫情病理規律與疫情傳播動態,二是取決于疫情防控措施及科學有效管理。
鑒于新冠肺炎的傳染性要強于非典,政府采取了空前的措施抑制疫情擴散。盡管疫情嚴峻,以下事實說明不至于對經濟增長過度悲觀:首先,非典疫情時期只影響了當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率,在2003年下半年經濟快速增長,2003年全年GDP實際增速達到10%,仍高于2002年。病理專家普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將在2月中旬達到拐點、發病高峰結束,3月份可以基本控制疫情,所以預計疫情對我國第一季度GDP增速影響較大,其后將逐季恢復并上行。其次,經濟受此類疫情的影響主要在第三產業,尤其是批發零售業最為嚴重,而且春節期間本就是消費旺季。但是非典疫情時期我國還沒有大規模普及電商,而2020年網絡購物已經高度發達,即使出現了部分交通受阻并延遲發貨的情況,零售消費仍可通過自動后置于年內其他時段抵補。再者,雖然政府延遲了春節假期,但是春節本就是停工時期,部分民營企業在往常年份也是正月十五過后正式開工,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時期完全在春節假期之后。最后,新冠肺炎的傳染性雖然強于非典,但致死率弱于非典,加之政府高度重視,對疫情的防控措施十分高效,有助于增強人民對疫情過后經濟增長快速恢復的信心。
除了科學理性地判斷疫情,也要管理適當,強化隔離,減少封城,防止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地限制生產。只有在可控的范圍內恢復生產,經濟的影響才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極端措施下的完全封城、阻斷交通對經濟恢復影響較大。雖然恰逢春節假期,但如果長期采取極端措施仍然會影響開工,令民營經濟復工困難。比如近期因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地方“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受阻,出現蔬菜等“菜籃子”產品出不了村、進不了城,畜禽養殖所需飼料難以及時補充,種畜禽無法調運等問題。部分養殖戶只好將家禽宰殺掩埋,經濟損失較大。針對這種情況,2020年1月30日中國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三部委發布《關于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緊急通知》,要求嚴格執行“綠色通道”制度,嚴禁未經批準阻斷“菜籃子”產品正常流通。
穩妥有序推動農民工返程務工。外出務工事關農民生計生活,各地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要做好農民工返程的防疫工作。加強農民工防疫宣傳,發揮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等作用,廣泛開展應對疫情政策措施宣傳講解,引導農民工科學防控,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引導農民工合理安排返城返崗時間,避免節后盲目外出。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有效對接。農民工輸出地及時跟蹤主要輸入地疫情變化,做好主要輸入地企業用工、復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發布。農民工輸入地要加強企業用工情況監測,加強有組織對接服務。充分利用交通運輸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間地方政府組織的農民工返崗包車可免費通行高速公路”舉措,條件允許的地區可由相關部門為農民工群體提供包車服務。支持企業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通過減免企業房租、降低擔保費率、延期繳納稅款、返還失業保險費、增加就業補貼等方式幫扶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渡過難關。按照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加強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勞動用工指導和服務,促進企業保持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依法依規處理農民工因疫情不能提供正常勞動情況下勞動關系問題。對于因隔離、留觀、治療或政府采取緊急措施導致農民工暫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不得解除勞動合同或退回勞務派遣工。
從 長 遠 看
強化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建設。農業各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防范和應對農業危機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加快發展和提高農業各產業是農業危機管理的首要任務。種植業要重點要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嚴守耕地紅線,加快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農產品優進優出、引進來走出去齊頭并進。畜牧業要進一步加大生豬生產力度,推進新建豬場建設,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并重發展,增加豬肉供應。支持畜禽養殖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按訂單收購加工,及時有效補足市場供需缺口。
強化農產品供給鏈建設。加強信息溝通,積極協調產區和銷區構建穩定的對接關系。加強主體建設,重點支持三類主體:一是簽訂長期農產品采購協議、發展訂單農業的農產品流通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向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實現“銷+產”或“產+銷”一體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是農產品流通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形成產銷優勢互補、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股權投資合作企業。加強農產品流通應急綠色通道建設,減少重大危機發生對農產品產地和銷地相互銜接的影響。進一步強化農業保險及風險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彌補生產者的各種風險損失。強化重要農產品儲備能力。做好基本農產品儲備工作,在數量上要有保障。同時,重要農產品的儲備能力建設要和生產能力、產品供應、消費需求相適應,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儲備量,要綜合考慮儲存成本、管理成本和社會效益等因素,進行合理地儲備機制設計,能夠滿足出現突發情況時的產品需要。下決心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制定農民收入增長計劃和實施方案,將提高農民收入作為約束性指標并確定時間表。充分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充分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總結推廣地方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擴大農民就業門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在全國形成勞動力自由流動、自由就業、全面保障的就業制度。制定時間表,杜絕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盡快實現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目標。提升農村公共衛生防疫條件。推動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設備提擋升級,加強對鄉村醫生隊伍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入,支持鄉村醫生申請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引導并鼓勵本專科及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和城市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或通過城鄉醫院對口幫扶,輪流下派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邊遠山區衛生院工作,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公共衛生防疫知識和防疫能力。同時,堅定不移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抓緊完成鄉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治理和農村“廁所革命”三項“硬任務”,全面整治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為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條件奠定堅實基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建設。鄉村治理事關農村的穩定與發展,要加強鄉村治理能力建設。充分調動發揮黨員干部在村莊治理過程中的帶頭作用,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利用多種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調動農戶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實現治理主體多元化,進而提高治理績效。充分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建立更加有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新機制。可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云黨建”平臺,將黨建工作、經濟工作、村政建設等全部納入信息平臺,并賦予村民線上參與和監督權利,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